大数据赋能政府审计提质增效现状探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审计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这对审计机关强化监督手段、创新技术应用、提高审计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凸显了科技强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提质增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审计机关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六安审计实践,对推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以及探索应用推广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一、大数据赋能政府审计的实践路径与突出体现
(一)大数据审计组织模式的探索。六安市审计机关结合业务特点、人员结构、技术储备、数据积累等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数字化审计模式。一是“大兵团作战”模式。即以服务审计项目实施为出发点,在机关内部打破科室、股室界限,把大数据分析团队作为审计组的后援部队,通过审前数据采集和分析,将疑点线索和重点延伸方向实时推送给现场核查组,再由现场审计人员将疑点核实结果和最新数据及时反馈回大数据分析团队进行二次验证或直接取证。二是“双主审”模式。为数据基础好的审计项目设置业务主审和数据主审,在审计进点前同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数据审计方案,项目结束后由“双主审”同步汇报工作成效。三是常态化全覆盖模式。以推动常态化“经济体检”和实现审计全覆盖为出发点,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数据综合分析,对疑点较多或问题性质较严重的被审计对象,通过立项的方式开展现场审计;对疑点较少或问题性质较轻微的被审计对象,通过现有审计项目延伸核查或者反馈自查。
(二)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创新。当前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诸如SQL Server、Oracle、Access、Python、Excel等结构化数据库或表格软件已被审计人员广泛使用。六安市审计机关坚持以用为本,积极探索总结运用新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经验方法和应用范例。如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将SQL Server查询与ArcGIS软件中影像切割方法相结合,批量核实土地供给领域资金管理情况,有效推动相关用地指标和土地预缴费用清理。在公立医院审计中,利用SQL Server查询比对快速发现16类近5万条违规收费疑点,且现场核准率达70%。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将无人机航拍测绘与BIM技术相结合,准确锁定隐蔽工程施工、多计土石方量等问题,或将OCR文字识别技术和Python爬虫技术应用于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环节的审计,快速锁定可能存在的围标串标问题线索,极大减轻了人工核查的工作量。
(三)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多渠道培养。一是“以审代训”方式。即通过积极派员参与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专项审计调查,以实际数据为依托,采取项目带动、以审代训、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技能水平。二是考核激励方式。将大数据审计应用情况、金审三期项目建设情况纳入业务部门和对下级审计局年度考核范围,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同时在省市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中加大数据审计方面的创新加分。三是专业合作方式。加强与数据资源管理部门、地理测绘和规划设计等部门以及专业的协审团队合作,组建大数据审计人才库,共同开发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手段,降低使用者门槛,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领域GIS、BIM等分析工具的广泛引入,以此提高监督质效。
二、大数据审计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
(一)采集的基础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共享程度直接影响大数据审计质效。当前不同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水平不一,数据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基层审计机关采集的数据很多情况下会出现不全面、不连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甚至有的被审计单位刻意隐瞒或修改数据,基于信息资源壁垒和海量数据格式差异,审计机关也很难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那么建立在错误、缺失或过时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其结果必然会有所偏差。
(二)数据分析与审计实践的融合有待深化。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数据分析平台构建总体滞后于审计业务需求的增长。数据分析方法也多是运用Excel、SQL进行最基础的关联比对,而更高层次的数据建模、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较少涉及,数据分析模型也存在总结积累少、推广不足等问题。审计业务人员本领恐慌现象较为普遍,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内在动力在市县审计机关之间逐级递减,数据审计在不同行业领域间应用存在明显“冷热不均”。以六安市为例,近三年仅有8.97%的审计项目运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且集中在财政审计或与财政数据密切相关的民生专项审计领域。
(三)大数据审计应用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当前大数据分析成果基本以下发审计疑点的方式,交由审计现场核实,但当前电子数据取证流程和规范尚不健全,且核查时限、人员力量或对分析思路的理解等均会影响到疑点线索的核准率,数据分析投入资源与审计报告的质效产出比难以量化。同时,审计机关对于深化大数据审计多数还停留在数据量和涉及面上的扩大化,而非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管理决策,进行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或更具预见性的综合性分析。
三、大数据助力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夯实数据基础,推进大数据审计方法创新。一是规范数据采集共享。坚持“以审促采”原则,依托审计项目确定年度数据采集计划,逐步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和范围,以应用为导向,持续提高数据标准化程度,优化数据使用性能,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加大数据共享力度,解决审计组数据采集、整理和贯通的难题。二是研究提质增效方法。鼓励开展大数据领域研究型审计,着力开发简化版数据分析模型及操作流程,依托“金审三期”平台,共享通用数据分析工具,降低大数据审计应用门槛;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通过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数据校验和横向纵向比对,从全局视野发现疑点、研判问题,增强审计的宏观性、建设性和系统性。
(二)优化组织方式,推进大数据审计成果创新。一是建立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协同机制。将数据分析过程嵌入审计业务全流程,根据常态化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和重点审计对象,为审计计划制定和审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找准项目实施与数据分析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利用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常态化审计预警机制。前移审计关口,加强对重点事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实时跟踪,确保快速发现并核准异常信息,提高审计质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筑牢大数据审计人才基础。一是打造过硬队伍。持续加大审计机关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培训、专家授课、案例教学和“以审代训”等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数据审计培训。二是强化考核激励。着重对数据审计应用、“金审”三期推广等情况进行考评,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范围,突出推进数据审计的鲜明导向。鼓励引导基层审计机关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数据审计,不断拓展大数据审计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开展大数据审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