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代训”强根基 实战砺兵促发展
内部审计通过常态化监督提前发现问题隐患,与国家审计构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监督格局,形成“预防-发现-整改-提升”的完整监督链条,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以审代训”通过将内部审计人员嵌入国家审计项目,搭建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动桥梁,以“实践练兵”强化专业能力,推动内部审计标准化,同时促进监督资源整合,助力内审从“查错纠弊”向风险预警和机制完善升级,全面提升监督效能与价值创造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审计技能,难以应对复杂审计场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资源割裂,协同效能不足,无法有效发挥“以审代训”优势,可通过“选、训、评、用”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升内审人员实战能力。
完善机制建设,确保以审代训规范有序。按专业背景、工作年限、项目经验对内审人员进行能力评估,建立“项目需求清单+人员能力清单”双向匹配系统,提升参训人员专业匹配度。将“以审代训”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明确参训单位选派比例、参训时长等基础要求,对参训人员项目分配、任务跟踪、考勤记录进行跟踪管理。推动建立“双导师制”,由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和派出单位内审负责人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组建“审计骨干+内审学员”小组,通过“每日复盘会”“问题诊断台账”等方式进行个性化指导。
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实战练兵实际成效。优化项目嵌入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参与”和“全周期跟学”相结合,根据内审人员能力水平,安排其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担任数据员、协查员等角色,逐步掌握证据核查、底稿编制等基础技能;从方案制定到整改督查,全程参与各环节,强化系统性思维。按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类别搭建“审计案例共享库”,收录典型问题核查方法、大数据分析模型等实战工具,供内审人员学习研讨。
强化考核激励,激发参训主体内生动力。完善保密承诺制度,规范参训人员行为边界,坚守审计独立性原则。建立“过程+结果”双维度考评体系,过程考核涵盖纪律作风、协作能力等软指标,结果考核侧重问题发现率、线索成案率等硬指标。鼓励将参训人员表现纳入派出单位考核体系,从专业素养、协作能力、创新贡献等维度量化评估,对表现突出者,通过系统内通报、典型事迹宣传等形式强化正向激励。
深化成果运用,构建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建立内审人才储备库,对参训人员实行“一人一档”管理,记录专业特长、项目经验等信息。组织参训人员在返回原单位后,通过部门例会、业务讲堂等开展经验分享。开辟“以审代训”专栏,定期发布参训人员撰写的典型案例分析、常见问题清单等实务指南。定期开展跨部门审计座谈,搭建经验交流与业务协同平台,加强与参训人员日常联络,建立常态化业务咨询机制,巩固实战培训成果。(内部审计指导监督科 朱曼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