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数据赋能 保障社保基金安全
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将研究型思维贯穿于社保基金审计全过程,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现把社保基金数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思考建议分享给大家。
一、数据审计方法与发现问题
(一)重复参保、重复领取待遇的问题。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参保数据比对身份证号,发现存在同时领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筛查出重复领取待遇的人数和金额。通过进一步核实信息,还发现居民重复参保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区县级、市级,也存在跨省、跨市重复参保的现象。
(二)虚报冒领社保待遇的问题。通过死亡人员数据与仍发放养老保险数据、享受医保待遇数据比对身份证号,发现向已死亡人员支付养老保险待遇、医保待遇等违规行为,筛查出违规发放资金的人数和金额;将银行卡号分组处理,再对身份证号进行计数,得到多人共用一张银行卡领取养老金的疑点数据,通过现场核实可以发现冒领居民养老金及丧葬费等违规行为。
二、原因分析
(一)参保信息未共享。本地区无法了解到其他地区的参保信息,有些地区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由不同部门管理,各个险种间没有建立统一的社保管理信息系统,导致职工、居民通过多渠道重复参保,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二)机构数据未更新。相关机构间的业务数据未能及时更新,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没有掌握本地区死亡人员名单,导致离退休人员数据库未能动态调整,无法及时停发死亡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定点医疗机构没有掌握本地区死亡人员名单,未停止死者社保卡的就诊治疗功能,导致死者社保卡继续被其亲属使用。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数据共建共享,及时停发不符合政策的社保待遇,有效避免社保基金的流失。
(一)搭建社保数据平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社保基金具有数据量大、涉及人群多、系统种类繁多等特点,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社保审计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揭示制度漏洞,督促建立部门联动的社保数据动态管理机制,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把社保基金标准数据与相关业务数据关联起来,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实时动态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维护基金安全。制定可行的信息上报制度,确保人员信息发生变动后的参保缴费、领取待遇等情况清晰可查。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节点报送数据,做到信息变动早发现、早收集、早上报,对异常数据追踪溯源、实时检测,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各部门明确责任、各司其职、互通有无、加强协作,树立“一盘棋”观念,切实保护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三)加大协同查处力度,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审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工作,人社部门负责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工作,审计、人社等部门间应加强协同配合,加强信息共享分析,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移送处理力度,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严厉打击侵害基金违法行为,打通社保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